国内

当前位置/ 首页/ 国内/ 正文

中国科协党校全国学会分校——筑才党校系列活动之第二届ASC青年建筑师讲堂在杭州举行

    4月24日,中国科协党校全国学会分校——筑才党校系列活动之第二届ASC青年建筑师讲堂(杭州站)在杭州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举行。本次活动以“建筑.创新.探索”为主题,以主旨报告、专题报告和学术沙龙等形式,将中联杯大学生竞赛、科学探索奖与青年建筑师的成长有机结合,聚焦智慧建筑、建筑教育和科学探索,分享创新理念及研究成果。活动由中国建筑学会、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建筑学会科技培训中心、杭州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联合主办。

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政府党组成员、山东省科协主席、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凌文,浙江省科协党组成员、秘书长郭寄良,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张松峰,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郭晔,杭州市滨江区管委会副主任王理生,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仲德崑,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第七届ASC“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获奖人张利,国家能源集团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一级业务总监秦文军,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院长魏春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第七届ASC“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获奖人罗建河,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姜传鉷,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建筑师、总建筑师、陕西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倪欣,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东南大学教授、首届科学探索奖获得者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徐赵东,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副总裁、总建筑师、靠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第十三届ASC“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获奖人马迪等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郭晔主持开幕式并代表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致欢迎辞,张松峰代表中国建筑学会致辞;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由姜传鉷主持,凌文、郭晔、张利、徐赵东等四位嘉宾进行了主旨报告分享;下午的专题报告环节由倪欣主持,秦文军、魏春雨、罗建河、姜传鉷、马迪等五位嘉宾进行了专题报告分享;沙龙环节由仲德崑主持,秦文军、罗建河、姜传鉷、倪欣、马迪等嘉宾围绕“中联杯竞赛、建筑教育、青年人才成长”主题进行了现场讨论。
      本次活动同步线上直播,线上参会人数超过12万人次。活动为推动建筑学科的持续发展,启发青年建筑师的创造力、探索精神和创新潜能,推动行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领导致辞

图片

       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晔主持开幕式,并代表中国联合致欢迎词。中国联合作为一家国资央企,70多年来始终以践行“城市现代化、工业能源装备现代化引领者”为己任,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公司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始终不忘初心使命,通过举办“中联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和建筑人才培养持续努力。

图片

       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张松峰在致辞中强调了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学会长期以来致力于支持青年人才的成长,通过设立建筑设计奖、成立学生分会、举办青年建筑师讲堂等,为青年人才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此外,科学探索奖的设立为青年人才提供了科研支持,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

主旨报告

图片

       主旨报告环节首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政府党组成员、山东省科协主席、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凌文以“建筑光伏一体化关键技术与应用”为题发表演讲。他分享了建筑光伏一体化的背景,包括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巴黎协定》的目标,以及中国在推动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承诺。凌文院士强调了建筑光伏一体化在减碳、保障能源安全、提升新能源比例方面的重大意义,并介绍了建筑光伏一体化的关键技术和实际应用案例,展示了其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和实施双碳战略中的作用。

图片

       接着由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郭晔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中联建筑的探索与实践 ”为题展开演讲。他分析了中联建筑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分析了当前建筑行业面临的国际环境挑战、国内市场机遇,并介绍了中联建筑在科创引领业务发展、新兴产业创新实践、创造城乡美好生活、数字化转型、模式创新构建生态等方面的具体做法。郭晔还展望了通过策产投建营一体化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路径。

图片

       然后由由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第七届ASC“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获奖人张利以“城市人因:阅读和设计高质量生活”为题展开演讲。他指出,高质量城镇化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探寻空间干预的新的正确方法。“城市人因”就是把人的因素纳入建成空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之中,做到“见物又见人”。由于人因测度与沉浸式环境两类技术趋于成熟,城市人因理论和人因分析方法正在科研与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最后他还强调,人因工程并不取代设计的创意,而是改变那些非创意的、依赖主观推断的决策,使设计更好地服务于人。

图片

       最后由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东南大学教授、首届科学探索奖获得者徐赵东以“无人月球科研站构'建过程中若干关键动力学问题研究及科学探索奖资助期间的创新研究”为题展开演讲。他提到,建设月球科研站是中国成为航天强国的重要一步,过程中需解决月基装备的着陆、移动和作业问题。徐教授介绍了月基装备可恢复着陆减振技术,以及月基装备与月壤的耦合作用机理和动力学模型。他还探讨了月壤对装备转运和作业稳定性的影响,并分享了2019~2023年科学探索奖资助期间报告人徐赵东的若干创新思想和研究成果。

专题报告

      下午的专题报告环节由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建筑师、总建筑师、陕西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倪欣主持

图片

倪欣主持专题报告

图片

专题报告环节论坛首先由国家能源集团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一级业务总监秦文军先生作题为"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现状与未来"的分享,他在报告中探讨了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的现状与未来,解释了BIPV的概念,即光伏组件以一种建筑材料的形式出现,作为建筑构造的一部分,以装配式的建造方式与建筑结合,且能做到绿色、节能,兼顾发电的新型建筑体系,将建筑从能源的消耗者转变为能源的生产者。他分析了BIPV在城市碳中和中的作用,指出城市建筑能耗和碳排放量巨大,BIPV能显著降低建筑碳排放,秦文军还介绍了团队在BIPV创新特点、城市新建建筑和更新中的应用,商业模式,以及面临的政策和问题。最后,他展望了BIPV技术创新方向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广阔前景

图片

      接着,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院长魏春雨先生作题为"及舍·原型"的分享,在演讲中分享了他在建筑创作中的个人感悟,强调了建筑的自治性和自洽性。他认为,建筑不仅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因素的综合,还应有其自身的生成逻辑体系。魏总通过介绍他的建筑作品,展示了如何通过原型和设计手法来表达建筑的空间和情景,以及如何在建筑中融入地方特色和文化。他提到了适应性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设计中平衡日常与仪式、隐喻和诗意。

图片

然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第七届ASC“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获奖人罗建河先生作题为"建筑师的存在与设计的逻辑"的分享,他强调了建筑方针的演变,从维特鲁威的“实用、坚固、美观”到新时期的“适用、经济、绿色、美观”。他提出建筑设计应超越奇奇怪怪的建筑语言和符号,重视建筑的民族性、地方性与多样性,以及公共参与的必要性。罗建河强调了“存在逻辑”的重要性,即建筑设计应基于使用者需求和感受,而非单纯追求形式。

图片

       接着,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姜传鉷先生作题为"建筑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分享,他在其演讲中探讨了建筑行业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紧迫性,指出了行业面临的增长放缓和同质化竞争问题。他分析了BIM、数字孪生、XR、物联网和AI等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现状和挑战,并强调了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姜传鉷提出了以智慧学校作为切入口,展示了如何利用物联网和智慧应用系统提升教育环境,以及体系化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路径。

图片

 最后由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副总裁、总建筑师、靠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第十三届ASC“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获奖人马迪先生作题为"退一小步,迈一大步"的分享,他认为任何一座建筑从它落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以它特有的方式改变着人与人、人与城市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这种改变充满不确定性,将伴随着时间持续的发生。马迪相信一座建筑最迷人的部分并不是建筑本身,而是由建筑所引发的对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的持续改变。马迪通过他的几个创作案例,阐述了如何通过建筑师和建筑的“退一小步”,将建筑从“目的”转换成一种“触媒”,从而实现“迈一大步”,让建筑释放出更多的超越建筑本体的力量,“触发”无限的可能。

学术沙龙

      在最后的沙龙环节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仲德崑主持,嘉宾们讨论了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建筑教育的应对措施、青年人才的成长过程以及举办中联杯大学生竞赛意义。他们普遍认为,尽管建筑行业面临挑战,但建筑师的设计水平和建筑教育的成果仍然值得肯定,要正确看待行业发展的规律,大浪淘沙,终究会孕育新的机遇。嘉宾们鼓励学生和从业者保持对建筑行业的热爱,认为建筑学的综合性培养了能够适应多种行业的人才。同时,他们强调了建筑学专业不必过分追求与产业的无缝对接,而应坚持其学术和文化的核心价值。最后,嘉宾们对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并期待看到更多优秀的建筑作品和建筑师的成长。